小学数学教材插画“太丑”引争议,我们不应该再忽视“美育”......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1日



 

昨天有关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连上7个热搜。



该话题的起因源于一个博主贴出的部分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在插图中,小孩的眼睛无神、眼距很宽,且无一例外地微张着嘴,没有孩子本该有的纯真和活力




 在网友眼中,这些插图没有丝毫美感,甚至还引起强烈不适,与80、90后使用的教材插图形成鲜明对比。


左右滑动查看旧版教材图片


旧版教材给人的感受是健康、活力且贴近文本。


相信大家看到那张闰土月下插猹的图画,就能马上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而新版人教数学教材的插图却是病态的,甚至还带着不明的性暗示,作为家长很难不担心这些教材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小学教材作为孩子长时间接触的书本,里面的内容与插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甚至能成为孩子的审美启蒙。


在相关微博下,有很多网友表示小学教材的插画留给他们的印象十分深刻,是他们最初的幻想原型,也有网友在插画的启发下从事了相关行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网友评论


网友的这些感受正向我们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


1

什么是美育?


近代教育家蔡培元在任职北大校长期间,就曾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但是在很多家长眼中,美育就是带着孩子去学一门艺术,掌握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其实不然,在这里咱们以梵高那副著名的向日葵为例,解释一下美育的目的是什么。


梵高画作《向日葵》,图源网络,侵删


植物学家看到向日葵,会从向日葵的形态入手,去解释向日葵的属性;


农民看到向日葵,则会从它的生长季节入手,考虑如何播种、养护才能获得品质更好的葵瓜子;


梵高作为画家,他需要通过色彩、线条结构去领略向日葵代表的蓬勃生命力,用绘画去展示向日葵与自我命运的关联性;


我们作为这幅画的欣赏者,只有经过恰当的美育,才能感受到向日葵画背后的含义,这也是美育需要达到的目的。


2

美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真正的美育不仅能让孩子学会鉴赏美,还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最近抖音上有个大火的网红叫“垫底辣孩”,他近十几期的变装视频均获得了百万以上的点赞。


图片截取自抖音博主主页@垫底辣孩,侵删


在视频里,变装前的他形象不佳,有些土气,通过改造旧西装、旧衬衫,P图,他摇身一变,成为了气质突出的品牌代言人。


变装是抖音最常见的视频风格,垫底辣孩的颜值也并不十分出色,他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原因正在于他出众的审美与创意感十足的改造,在他手下,破旧的垃圾袋、妈妈的丝巾、爷爷的茶杯都可以改造为时尚单品,并且他能够准确地抓住不同品牌的调性,通过拍摄、修图,向观众呈现眼前一亮的最终效果。


垫底辣孩本人主修的正是美术专业,并且还是美术专业高材生,他的审美、超强的创造力应该就是通过长年累月的专业培训所形成的。


 


我们能预见随着图像与视频媒体的日益发展,与之有关的工作岗位也会越来越多,而拥有良好审美的人更易胜任这些岗位。


假使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优秀的美育,未来,他走向社会之时,竞争力也会有相应的增加。


虽然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美育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核心竞争力,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意识到,美育的作用不仅如此。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孩子成为生活家。


让孩子在有些沉闷、枯燥的生活里,发现无处不在的美,不至于让人生跌入无聊、乏味的旋涡。


3

如何进行美育?


美育既然如此重要,作为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美育呢?


第一,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朱光潜在《谈美》里写道:“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比如带着孩子去登山,在山顶欣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观美;


夕阳西下时,和孩子一起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美;



季节轮转,和孩子共同欣赏“一轮明月千里共,赏花赏月赏秋香”的季节美。


第二,进行大量输入。


美育少不了大量的输入,我们常说的“拓宽眼界”,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广泛输入,提炼出自己的审美标准。


带着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即是比较常见的输入方法。


除了此种直达的图像式鉴赏,阅读也是很好的方法。


朱光潜就写到自己“自幼就很爱好文学,欢喜哼哼有趣味的诗词和文章。”


书本可以承载万千事物,那些经过时间筛选而留下的经典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美学。


比如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塑造鲜明、典型的美与丑,有时候还会通过自然美和道德美的反差帮助人们强化对美的内涵的理解。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辨别美与丑,这些是雕塑、绘画等直观的艺术作品难以做到的。


除文学作品外,还有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类型的书籍,都有着属于他们的美学特征,可以让孩子去体会感受。



这次的教材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了不能再忽视、遗忘美育,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


从现在开始,带着我们的下一代共同探寻自然之美、欣赏艺术之美、感受文学之美吧!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